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诞生在当时的鲁国,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从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堪称奇迹的漫长时代。
孔子在他73年的生命历程中,从事过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教书育人事业,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让他的“杏坛”名扬海内垂范千载。他也曾经担任过鲁国执掌司法大权的大司寇,实践过他的政治抱负。他还曾经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向各路诸侯推介他的政治主张,可惜都未能得到采用。于是在晚年,孔子回到家乡,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工作——“删述六经”、着书立说,也就是整理编辑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非常大的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把伏羲一画开天以来几千年中,华夏民族累积的文化成果集成为一个体系,为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些经典表达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历史哲学理念,后来成了中国2000多年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占据着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孔子也被称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大成至圣先师”,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祭祀,成为读书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人”。
100年前,在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民国制度以后,为了从思想上铲除封建制度的文化土壤,一批有先进觉悟的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响亮口号,启发了全国人民争取民主进步的觉悟,促成了爱国知识青年反帝救国的“五四”运动,让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的时代。从那时候起,孔子淡出了国人的视野,即便是有人提起,也被蔑称为“孔老二”。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还搞过“批林批孔”运动。当然,那时候批判的实际上是林彪,孔子只不过沾光作陪罢了。
这一段历史,让孔子地位问题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经过了一段曲折回旋的支流,但是它终归要重新回到浩浩汤汤的干流中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亲自大力倡导、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总书记高屋建瓴的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更是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孔子和儒家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路明灯。
在257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应该说,孔子是名副其实的“圣人”,是中国农耕文明经济基础上涌现的文化“圣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以为有这样几条。
首先,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学,为中国社会发展民众安乐,提供了一整套思想学术、施政纲领、教育模式和道德标准。孔子编纂的“六经”和后来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着作,充分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的宗旨,打造出儒家文化“修己安人”的鲜明特色。这些成果和特色,满足了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经济体系的要求,适应了中国文化阶层完善自身报效社会的传统价值观,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科举取士人才选拔制度一道,维系中国农耕文明与封建体制延续了2000多年。儒家学术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孔子通过“删述六经”和他教授弟子、从政务实的言行,构建起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谨的思想学术体系。这里面有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世界观方法论,它们体现在《周易》中。有对历史和社会进行研究的论述,以及治国理政的纲领、方略,体现在《春秋》《尚书》《礼记》《中庸》乃至《诗经》里。又对社会发展远景的展望和最高理想,体现在《尚书》《论语》《孟子》里。这样一个体系,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于是在后来经由荀子、孟子、子思、董仲舒、周敦颐、二程、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历代大儒的传承发展,孔学一次次涅槃重生,为社会发展历史前进发挥了巨大的保证作用。而孔子作为儒学宗师,获得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受到后世对待神仙一样的崇拜。这在清代中晚期,严重束缚了中国生产力发展和与世界的交流互通,最终导致1840年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甲午之战中国惨败的历史悲剧。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但是分析事情还得实事求是。我们注意到,儒学到了宋、明以后,被封建朝廷定为官学的,是周敦颐发端,朱熹集大成的所谓“理学”。理学终结了汉代经学“君权神授”的学说,增强了社会统治者和知识阶层视听言动的合理性。但是它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以及对道德修养极端化的片面追求,却造成思想学术上形而上学,压抑人性扼制社会进步活力的恶果。对此,兰州大贤刘尔炘先生有过精辟的评价:“呜唿,是所谓理学家者也,是宋明诸儒之学也。亦吾国数千年来之绝学也,然非孔子之学也。”在他的《果斎遗言》中,他更申明“我嫌理学家规模小,有体无用,迂拘不能做事的多,空说一生找不着头绪的亦不少,”真是一针见血。所以,中国从明代后期起,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这笔账不能直接算到孔子头上。
其次,孔子是传道授业、“诲人不倦”的最好导师。孔子一生中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培养经邦济世、治国安民的人才上。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等教学思想,言传身教、启发式教学等方法,,以及对礼、乐、射、驭、书、数等“六艺”学科体系的构建,都是后世教育体系的范式。孔子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知识极为渊博,这让他深受弟子们尊崇。同时,他培养学生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学生们成为正人君子。从他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赞语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心目中衡量学生的标准。因此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再次、孔子是严以律己、品行高洁的道德楷模。道德伦理观念是儒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在世的时候,大力提倡以“仁、孝”为核心的道德理念。他认为,君子的品格,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的行止,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个基础上,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大人伦。孔子自己,曾经为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的母亲,搭建草庐守孝三年,成为后世祭祀父母的定制。再到后来,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程颐喊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就把道德伦理观念推向了极端。这些并不符合孔子最初的思想。在孔子身上展现的,是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勤学多思,乐观豁达,谦虚谨慎等优秀品德,“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金玉良言,至今依然是砥砺我们心志的座右铭。
其四,孔子是信义素着、至诚感人且世事洞明、进退有度的智者。由于后来的儒家学者,把对道德修养的追求推向偏激,因此给人造成的误解,好像孔子也是清高刻板,不食人间烟火的老朽,实则不然。孔子反复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他的为人是把诚信看得很高,“惟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诚意》)这种至诚,是严格的遵循天地万物和社会环境的客观规律,不以巧诈之心待人处事。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具有深刻洞察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智慧。但是他老人家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经世致用也得审时度势,“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还是深得“明哲保身”精髓的。但他毕竟是大智者,他的学生子贡,赎回被掳国人却不肯受赏赐。孔子听了叹息道,从此愿意赎回国人者就越来越少了。学生子路帮助别人而获赠一头牛,孔子听了很高兴,说道,今后愿意帮人做善事的就越来越多了。由此可见,孔子看待事情的眼光,是站在社会效益的更高角度,超越了常人只看现象不求实质的局限性。
总之,孔子的一生,是充满智慧富有建树的一生,在他涉足的教育文化和思想学术领域,以及立身处世的道德风范等方面,他的表现堪称完美,把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和互动,都做到了极致。按照我们对“圣人”一词的解释,就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孔子确实当得起中国古代的“圣人”。
那么,孔子的思想学术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习总书记强调:“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2570年过去了,孔子主张的施仁政、致中和、民为本、求大同、重人伦、讲信义、倡学思、修善德、养浩气等观念,今天依然能够给予我们宝贵的启迪,依然可以作为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早就超越了国界,传播到亚洲各国,是这些国家发展和治理的思想宝库。今天,孔子学院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向各国人民展示中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孔子和儒家思想,毕竟是产生于农耕文明经济基础上的文化,而且从根本上说,儒家文化对于维护封建统治长期延续是起了大作用的。今天,经过7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已经构建起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已经过时了。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总书记语录)所以,在如何正确对待孔子和儒家文化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孔子学说和儒家文化中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部分,继续在中华大地上发光发热,这就是我们今天对圣人孔子最好的纪念。
本文作者:王立仁,系兰州孔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关于兰州孔子文化研究会
兰州孔子文化研究会是由兰州市孔子后裔以及致力于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研究传播的人士自愿组成的地方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研究会以学习、研究、弘扬、传播孔子文化及儒家学说为己任,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同时以形式多样、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为载体,对孔子文化进行推广普及,展现孔子学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意义,使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女排世界杯综合:中国队提前夺冠 韩国掀翻巴西
下一篇:今年前8月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12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