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定兴县姚村镇辛木村,麦浪滚滚,机器轰鸣。3台最新的克拉斯大型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其间,一排排金黄的麦穗转瞬被吞进“肚”里,大地弥漫着丰收的醇香。
在收割过后的麦田里,25岁的郑六江和张龙康捧起散落的颖壳,仔细端详脱粒效果——这上千亩智慧农田,正是两位00后新农人用科技“种”出的金色答卷。
时间回到2022年9月,辛木村与北京爱科农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将千亩麦田托付给该公司科学管理。也是在那时,公司定兴县负责人、从农业院校毕业的郑六江和同事张龙康,怀揣专业知识与对土地的赤诚,一头扎进了这片田野。上千亩麦田,两位青年,外人眼中难以想象的重担,被他们用智慧稳稳托起。
郑六江向记者介绍,他们承担重任的底气,来自脚下土地浸润的“黑科技”。地下铺设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水、肥一体调兑输送,作业时杆头从地下钻出来,浇完水再缩回地下,不影响大型机耕翻地;地上,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打开手机就能查看农田环境的温度、湿度、土壤pH值以及光照强度等指标,哪块地作物生长怎么样、叶面表现如何,一目了然……智慧平台的介入,赋能小麦种植管理数字化、生产管控科学化、农场投入产出可视化,实现增产增收。
“我们爱科农的智慧平台就像农田的‘超级大脑’。”张龙康说,这套集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病虫害预警、水肥一体化方案于一体的系统,不仅能实时掌握小麦的营养状况及麦田的温度、湿度,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田提供种植管理的最优方案。
“一块地该‘喝’多少水、‘吃’多少肥,系统明明白白告诉你。”辛木村党支部副书记裴立河望着饱满的麦穗,难掩赞赏。科技赋能下,效益节节攀升:用水量减少40%,农药节省10%,肥料利用率提升20%,每亩成本直降近200元。
当被问及为何甘愿扎根田间,郑六江的答案朴素而滚烫:“我是农民的孩子,骨子里对土地有说不出的眷恋。”张龙康眼里则闪烁着创造的满足:“课本里的知识在手里化为沉甸甸的麦穗,这收获独一无二。”
麦收的轰鸣渐歇,丰收的麦粒归仓。辛木村的智慧麦田里,青春的热情撞上土地的厚重,又被科技赋予腾飞的翅膀——两位00后俯身麦垄的身影,逐渐勾勒出中国农业未来图景中最富活力的一笔,年轻的新农人正在将千年农耕经验转化为数字资产,用代码重写二十四节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