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科教城激发“创新之核”强劲新动能
来源:互联网2023-12-27 15:06:12

  提升城市能级,即将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常州有何创新密码?记者近日走进常州科教城探寻答案。在这片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创造4项发明专利,2万余名科技人才迸发活力,龙城实验室建设正酣,“创新辐射力”成为近6000家企业发展的能量源……常州科教城正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下好创新“先手棋”,要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让更多未来技术、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车间”、从“书架”搬上“货架”,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真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强化创新策源,激发核心动力

  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力所在;唯有源头创新,才有机会和实力抢占科技创新高地。坐落于常州科教城的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作为区域产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产业,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发展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实验室执行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永青介绍,实验室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需求,突破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瓶颈,与恒立液压、亚玛顿等重点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20家。

  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在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院院长陈强表示,作为首家入驻常州科教城的研发机构,该院已孵化52个创新型企业,承担企业委托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300多项,服务企业新增产值超过250亿元。

  “从0到1”,企业要获得跨越“S形曲线”的二次增长,必须集中力量进行创新;一个城市要跨越经济发展的能级关卡,更需如此。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科教城党工委书记乔俊杰表示,作为常州“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不断探索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常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原动力”“新引擎”。

  产教深度融合,塑造核心优势

  “肩负‘助推常州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常州未来产业、引领高职教育发展’重大职责,常州科教城更应强化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全方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常州市政协副主席、科教城管委会主任祝正庆说。

  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常州科教城用好用足职业教育资源。出台《常州科教城职业教育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动园区内高职院校成立4个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比亚迪、理想汽车、蜂巢能源等成立6个产业学院,累计培训新能源领域人才2.7万人次。“链接供需两端,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不仅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更让教师、学生身处生产一线,不断提升技能。”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带头人盛雪莲说。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发展”,常州科教城举办新能源之都产科教联盟启动暨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成立高校院所、商会协会、技术经理人3个联盟,探索科创经纪人服务模式,以企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加强创新要素资源的配置和流动。目前产科教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已收集全市新能源企业技术需求62项。

  人才近悦远来,书写硬核答卷

  “科技创新,唯在得人。只有让科研人员静得下心,才能迸发轰轰烈烈的创新活力。”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院长、常州科教城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李强说。

  落户近50家公共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撑;汇集6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服务;建成1683套“五星级”人才公寓,布局优质教育资源,为人才提供完善生活配套,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近悦远来,一揽子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接连落地,一项项贴心暖心服务让人才安心放心,成就了人才与这片创新热土的“双向奔赴”,全年引进海内外各类人才3729人,四季度重点项目签约中,新增院士项目3个、博士项目17个。

  常州科教城,正用硬核担当开启一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攀登行动”,打开“创新之核”无限想象空间。

[ 保府都市网编辑: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