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暑气渐消,涿州市东城坊镇马踏营村的六千余亩桃林来到了丰收末季。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果农们穿梭其间,提筐采摘的身影与满园果香交织。这场甜蜜的收获,不仅让“马踏营桃子”成为京津冀市场的抢手货,更串联起一条涵盖种植、销售、文旅的融合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走进桃林,只见果农们手法娴熟地采摘着桃子,他们手持工具,轻轻一扭,一个个饱满的桃子便被稳稳摘下。不一会儿,筐里就堆起了一座座小山。
丰收的喜悦写在果农脸上,目前,村里桃树种植面积稳定在六千亩左右,部分年份甚至能达到八千亩,产品不仅畅销涿州本地市场,还远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马踏营村的桃树种植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初,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这里已发展为华北地区知名的“桃乡”。毗邻的中国农业大学涿州实验场成为产业升级的“智慧引擎”,成功引育春雪、突围、早14、中14、晚14、油桃、蟠桃等30多个优质品种,覆盖早、中、晚熟全周期。
马踏营村用一颗桃子串起了产业振兴的全链条。从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到合作社的标准化管理,再到电商平台的渠道拓展,传统农业与现代要素深度融合,蹚出了一条“小果子大经济”的特色路径。如今,这片承载着六十多年种植记忆的桃林,正以甜蜜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