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厢,一线医护人员尽心竭力,只为拯救更多的生命和家庭。那边厢,大量社会捐赠的物资存在滞留、待分配、一线医院需求数据不对等等问题在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并引起热议,让湖北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降到冰点。
困难之下,中国医生只能以凡人之躯,站在病毒与人民之间。正因为一线医护人员的艰苦奋斗,虽然目前疫情尚未稳定,但仍有两百多位病人痊愈出院(截稿前)。黑暗中的一丝亮光,为恐慌、焦虑下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在这个当口,前几日播出的《中国医生》,也在为医护人员发声。其实白衣天使,就是隐藏在普通人身份下的超级英雄。
顾名思义,和展现医院各个身份众生相的纪录片不同,《中国医生》的视角落在了医生身上。
朱良付,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二病区主任,同时担任脑卒中绿色通道的组长。
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紧急,六小时内得不到有效救治就会引起偏瘫甚至死亡,所以很多大型医院都专门设立了二十四小时待命的绿色通道。对于医生而言,只有住院值班,才能在第一时间抢救患者。
据主管护师王奕透露,因为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一手创建的,所以只要是绿色通道的手术,无论凌晨几点朱良付都会亲自操刀,甚至有一天凌晨十二点还有十六台造影等待他完成。
面对超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朱良付也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每天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也担心自己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家庭的责任我还没有尽到,医疗责任我也没有尽到,」
「现在我是主任医师,培养这样的医护人员差不多需要25年的时间。如果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即便对国家与人民具有如此情怀,但脑卒中作为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脑血管医生也面对着最多的生离死别。因此虽然朱主任在每场手术前都会告知家属手术的风险与发生几率,但如何与患者相处,始终是他的疑惑。
「曾经有一位阿姨因为丈夫去世,想要将我撕成碎片。其实我跟老爷子在病区关系很好,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症)发生。但哪怕他们知道我是好医生,甚至会让我查看他们的病情,但也不耽误她投诉你。」
不过虽然有疑惑,但面对一场接一场的手术,朱主任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
好在正是源于大量的手术实践与和患者的相处,对于医患问题,朱主任站在医生角度也有了自己的思考:「相比于医生,科技才能治病的最大力量。如果我们不自负、不骄傲,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踏踏实实学习,把自己的业务和对科学的认知做到最好,也就不容易和患者发生矛盾。」
即使外部环境无法改变,但踏踏实实钻研医术,兢兢业业救死扶伤,依旧是朱良付等中国医生应对的困难方法。
也正是这份「医心」,无论在日常的手术台,还是武汉疫区的一线,中国医生都能成为老百姓最大的后盾和力量。
相较于大众视线的聚焦,其实近年来,已经有大量影视作品关注到了医疗行业,尤其是以《生门》《人间世》《急诊室故事》为代表的纪录片,不但让大众了解到了医生的工作内容,更将隐藏在病房内的生老病死展现在观众面前。
妇产科——死生交替
豆瓣评分高达9.5分的《生门》,讲述的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平凡又伟大的孕妇生产故事。
虽然视角相对单一,但直面生命诞生的妇产科就像一个窗口,透过孕妇的生产,生死交替的震撼和迎接生命降临的喜悦,就像平凡生活中最大的矛盾冲突,冲击着观众的神经。
在妇产科内,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但借钱、贷款、抵押房产的压力,都让手里只有5千块钱的准父亲一筹莫展、33周岁的产妇夏锦菊在生产过程中大出血,心脏两次停跳,换血1万多毫升,产科主任李家福以“生死时速”在鬼门关前将她救下、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被当地优生科判定需引产,但面对一条小生命,医生和家属在救与不救间艰难徘徊,一场“内心的审判”令所有人痛苦不堪。
中国家庭对子孙繁衍的渴望、社会医疗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医生的平凡而伟大,都在这部作品中汇聚交融。「区区」《生门》也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最真实、最生动、最揪心、最温情的缩影。
急诊室——意外汇聚于此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是《急诊室故事》的来源。
作为几部纪录片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作品,《急诊室故事》利用全球最先进的固定摄像技术,使用78个固定摄像头、66路全方位收音,24小时跟踪直击常人视角无法触及的急诊室真实事件。
区分于之前两部纪录片,《急诊室故事》的核心立意是直面社会广泛关注的医患矛盾和信任危机。
当医生面对着等待挂号的病人突发心梗倒下、19岁少女怀孕六个月突发脑出血、大妈下夜班遭遇车祸左肘粉碎骨折、幼童被电梯夹断手指面临全麻手术,家属拎着断腿求医、打工仔爬树坠落致使全身瘫痪等意外,以怎样的心态应对,如何应对,都通过镜头被观众审视。
一方面,医生的职业态度与能力是检验医生的标准,但如何看待亲人的生老病死,则是病人亲属的必修课。
通过《急诊室故事》的几个案例,尤其是第一季第八期患者暴打医生的真实镜头,能让电视后的观众对于医患关系多一些思考,就是对优质医疗纪录片最大的肯定。
医院全景——微缩人间百态
2016年6月首播的《人间世》目前已经播出两季。
导演周全表示,医院是人生四苦集中上演的地方,也是各种矛盾的集中地点,在医院能看到最真实的人性。因此他希望以医院为原点,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生的无奈。
出于这一诉求,《人间世》将视角定格在了每一位身在医院中的个体。
第一季中,纪录片展现了急救科副主任医师未能抢救回少年的失落和无奈、救护车上三位工种对急救资源缺失的无可奈何、白发人送黑发人后决定捐献儿子器官的痛苦、得知病情无法逆转时选择临终关怀的绝望。
当这些极端情绪汇聚在医院这个熔炉内,生命的珍贵与脆弱,医心、医德的重要程度也可见一斑。
在展现「众生相」后,《人间世》的第二季重点关注到了患者的故事,甚至旁白都由病患自己讲述。
因为视角的转变,故事也从单个的医疗事件、医患关系中抽离,将医院放在了整个社会背景之下。片中医生、病患以及家属在医院所经历的事情,都可以看作是社会问题的一次集中呈现。
同时,《人间世》第二季也更注重于现实意义,通过大幅增加对死亡的探讨,将治疗、抢救失败等案例搬上荧屏,让观众直面生命的脆弱与残酷。对于促进社会不同阶层对“医患关系”问题的思考也大有裨益。
上述纪录片,在豆瓣都能达到9分以上。除了本身需要做到的真实之外,每个故事中蕴含的情感也是几部作品获得观众认可的关键。那么在纪录片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后,「情」能否成为国产纪录片的全新特色呢?
首先,我们来看国产纪录片与BBC纪录片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
一、故事性上的差距
虽然纪录片追求真实,但故事性依旧是考量纪录片优劣的关键。尤其是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提案」作为关键环节,也决定着成片的质量。
据国内的纪录片从业者「柴火」透露,因为教育环境等根深蒂固的问题,中国纪录片在提案时,完全与故事无关。
二、画面叙事的差距
目前,国产纪录片已经度过了粗制滥造的时代,但与BBC等「大厂」相比,无论在设备、经验、标准、流程还是资金上都存在差距。
更致命的是,国产纪录片的导演,与Alastair Fothergill(《地球脉动》导演)们存在艺术基础的根本差距,即使画面越发精致,但缺乏单个画面的叙事能力,还是让国产纪录片的画面不够灵动。
三、缺乏专业人士帮助
在《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的第四集,2014年才被发现的新种澳洲跳蛛出现在了镜头中,通常情况下,这类新发现很难获得媒体的关注,但BBC的编导们,还是从浩如烟海的科研新闻中萃取到了可以利用的动物。
因此,对科学的钻研、科学家的支持都是BBC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综上所述,与其他影视作品类似,国产纪录片距离顶尖还有一定差距。但伴随工业水平的提高,国产纪录片也在找寻自己的破局之道。那讲「情」又是否可行呢?
结合之前提到的差距看,从「情」出发,纪录片便有了魂,围绕「情」来讲故事,远比从镜头中萃取故事容易的多。
同样的道理放在镜头语言上也一样可行,抓住镜头中的人物,将人物的情感还原,也比短时间内提升艺术水准可行。
最后则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上,本文的视角定格在医疗行业内,专业人士的帮助自然是纪录片成行的关键。但在其他领域,「情」并不能作为科学依据。
因此,对于国产纪录片而言,真实事件后的「情」自然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若真想追赶BBC水准,还需要在专业上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