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炙热的阳光洒在徐水区保定市国合农垦发展有限公司农场的麦田里,机声隆隆中,联合收割机拨禾轮翻卷,不一会儿,金灿灿的麦粒便堆满了收割机的储粮仓。
“今年小麦亩穗数、穗粒数都不错!”走进麦田,国合农垦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波满脸兴奋,他俯身掐下一株麦穗,放在手心揉搓几下,轻轻吹掉外壳,露出的麦粒金黄饱满。小麦长势喜人,但更令孙波高兴的是,昨天公司邀请省市农业专家来田间测产,种“秋硕33”的地块亩产达到735公斤。
亩产735公斤,“这个数字想都没想过。”用孙波的话说,“用之前的小麦种子满打满算,亩产总共也就500多公斤!”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更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2022年,在一次偶然的业务往来中,石家庄一家种子公司向国合农垦发展有限公司推荐小麦种子“秋硕33”,该品种具有很强的抗寒和抗病性,更重要的是,亩产量能到700多公斤。
这让苦寻良种的国合农垦工作人员不禁眼前一亮,当即购买1000公斤。
“种子公司说得虽好,但我们心里也没底。”孙波说,为保险起见,公司没有大面积推广,而是选出50亩作为试验田试种。紧扣小麦农时,该施肥施肥,该浇水浇水,2023年收获时,结果却不免让人失落:亩产600公斤。
没有达到预期产量,难道是新种子不行?
公司赶紧从市里请来农业专家“会诊”。原来,“秋硕33”不能缺水,水量不足就会减产。“当时用的是指针式和卷盘式喷灌机,既费电费人工,还常有浇不到的地方。”孙波说,公司也想铺设自动喷灌设备,可巨大资金缺口,让他们暂时放弃这个念头。
转机出现在2024年,国合农垦发展有限公司农场入选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土壤有机改良、铺设自动排水与节水管网、升级电力设施……总投资1200万元的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年建成。
“高标准农田就是好!”孙波笑着说,在小麦越冬、返青、灌浆时期,都及时足量地浇上了水,庄稼喝得饱饱的。
水有了,肥也更足了。“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有机肥,地力一好,产量自然也上去了。”孙波兴冲冲地介绍说,经过不懈努力,今年种子“秋硕33”终于达到预期产量。
“光有良种良田,没有新装备新技术的加持,也会影响粮食增产。”国合农垦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辉说,已申请筹措500万元资金,准备购入大型拖拉机、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农机装备,同时推广土地深耕、精细整地、精准播种等关键技术,为小麦和玉米等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提供更精细化的管理。
夕阳下,联合收割机还在麦田里往来穿梭,“良种+良田+良机+良技”的田间实践,正绘就粮食稳产增收的新图景,也让“大国粮仓”更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