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有谁知道‘禾’字旁可以组成哪些字呢?”
“我知道!有‘种’‘积’‘称’……”
近日,河北农业大学农业博物馆迎来了一群小观众,县学街小学的孩子们带着对农业知识的向往,站在序厅“京畿福地 沃野千里”的15米浮雕墙旁。讲解员张甜甜告诉他们,由“禾”字旁组成的字都与农业息息相关。
这座坐落于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内、河北省内唯一的高校农业博物馆——河北农业大学农业博物馆,建成于2020年12月,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布展面积超2600平方米。今年以来,已累计接待超2万人次的中小学生研学团队,也吸引国外多个研学团队前来参观。
推开博物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15米巨型浮雕墙,以太行山脉和浪花为景,田间农民辛勤耕作与无人机播种相映成趣,恰是一幅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壮阔画卷。9大展区内,以时间为序介绍传统农业的发生、形成、转型和更新发展时期,以及深入发展与中西农业交汇时期,更将科普教育、农业基础知识、传统农耕文化融进整个空间。
“看!这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古代农具——耒耜!”张甜甜带着孩子们走进“原始农业”展厅,展陈的各种展品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中国最早的实物酒曲、最早的平纹绉丝织物……从原始农业的耕作觉醒到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从农具的更迭变化到现代农业科技的里程碑跨越,在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记录着“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不变真谛。
“大家想看看一粒小麦种子是怎么生长的吗?”张甜甜手指轻点,360度全息投影中就出现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成熟的全过程。现在,裸眼3D、飞屏、全息投影、VR、瀑布流等技术应用在各个展厅,就算孩子们不能准确理解展板上的文字,通过30多种50多台(套)多媒体沉浸式互动展教设施,也让知识触手可及。
孩子们动动小手,感受着农业基础知识与科技互动体验的相互融合。在园艺植物互动查询系统里,河北园艺品种全部收录,做到一点即查;温室大棚系统模拟互动中,可以一键走进智能温室,体验光照与湿度的远程调控;特色农业种植智能飞屏互动系统,双屏联动,让河北各地特色作物品种一目了然,点触之间,知识便浮现眼前。
科技“复活”展品,让它们来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动物世界”展区内,站在特定感应区可以听到蟋蟀、蝈蝈、蝉鸣的自然交响;滑轨电视的移动机位,可以感受昆虫亿年进化历程;金钱豹、华南虎、马鹿等大型动物标本在展示柜中栩栩如生的姿态,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奥秘。
农业的生态逻辑已书写出新的生命篇章,知识与科技的结合让农业理念变得可触可感。正如河北农业大学农业博物馆馆长周志军说:“这里不只是近五千件藏品的仓库,更是农业文明与未来科技的对话场域。”
在“土壤岩矿”展区,多样的土壤整段标本展示着我国土壤如何孕育出今天的丰饶富足;在“植物旅程”展区,各种植物的多种形态标本,展示着植物进化的足迹,千年生命密码逐一解开;在“森林之歌”展区,一束真实小麦的根系标本——高达80厘米的茎秆与长达2.5米的茂盛根系形成鲜明对比,原本隐匿于地下的生存智慧完整袒露,生命的意义在这一刻完成闭环。
“博物馆通过图文展板、实体陈列、虚拟现实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参观者既能在移步换景间了解农业成果,更能触摸到农大人的精神海拔。”周志军介绍,农业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年均接待培训20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与30余家乡村学校、企业签订共建科普教育基地的合作协议,让博物馆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立体化传播平台。
同时,河北农业大学也依托博物馆开展各种培训课程和活动,凭借专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打造线上展览、虚拟导览等,让农业与乡村知识更广泛地传播和传承。
当千年农谚在VR空间中回响,这座博物馆已成为连接古今的时空驿站。它用科技复活沉睡的文明密码,让每一粒种子继续讲述生生不息的生命史诗——在这片农大人倾注热血的太行沃野上,农耕文明的新火种正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