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好创意赋能好地方,要求创作者在微短剧中为观众构建情感需求满足的可能。”博纳影业制片部经理、博纳影业AIGMS制作中心IP内容负责人王国良在微短剧创作座谈会上倾情分享他的创作感受。
作为中国·保定“夏夜繁星”微短剧嘉年华启动仪式暨“微短剧+”创造消费新动能主题活动之一,4月23日,以“如何以好故事好创意赋能好地方”为主题的微短剧创作座谈会在电谷国际酒店商务会议中心召开。现场,多名精品微短剧作品策划、编剧和导演围绕深挖地方文化IP、鼓励“在地创作”、避免同质化表达以及微短剧生产全链条、全生态完整体系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链接优秀人才力量,为保定微短剧创作出谋划策。
“地方的文化基因,正是微短剧创作的天然养分。”王国良说,创作需以人物情感为纽带,将地方特色转化为叙事动力。以作品《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为例,剧中主角对古蜀文明的追寻,实则是观众对文化根源的情感投射。他说,当观众走入现实中的三星堆遗址,荧幕内外的场景呼应将完成“情感闭环”。这一逻辑在保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中同样适用——从宋代保州到抗战地道战遗址,保定承载的家国情怀通过故事重构, 能唤醒当代人的集体记忆。期待保定更多的好地方能够通过微短剧被更多的人看到,被抵达。
“用好故事、好创意赋能好地方,就需要创新。创新可以从内容入手,也可以从形式上突破。比如,互动形式就可以增强观众的体验感。”腾讯视频导演王传淋强调以“轻叙事+强互动+深融合”的模式激活地方文化。
针对内容创作,他认为,从经典的长剧或电影中提炼出一些题材转化成符合微短剧的故事逻辑,同样能够创作出爆款作品。在微短剧中植入互动技术,观众可选择剧情解锁特色美食地图,或通过实时投票决定非遗技艺存续。王传淋说,这种“参与式叙事”能够让观众获得情感共鸣,拓展“沉浸式文旅”的边界。
“通过好故事打动观众,使其对这个地方产生浓厚的兴趣。”王传淋说,地方叙事不必宏大,一碗面的温度、一句方言的趣味,都能成为地方文化记忆的锚点。
“好地方一定有好故事,就如燕赵之地自古不乏慷慨悲歌之士。”广西山海星辰集团精品创作负责人潘健说,无论是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是近代的狼牙山五勇士、地道战等红色记忆,都一以贯之体现出独特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属性。要引发观众共鸣,需要深入挖掘这些故事,投入时间实地采风,沉浸到当地氛围中,以不同的叙事方法和表达方式,将这些故事生动呈现。他认为,微短剧作为当下流量表现突出的内容传播载体,其兴起既是时代的选择,也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为文旅产业引流,达成显著的传播效果,也很容易让观众对一个地方印象深刻。
“好地方从不缺少好故事,缺的是让世界听见好故事的创意引擎。”之江容量短剧副总编辑朱子洋从红色保定谈及燕赵大地的精神传承,从古城保定谈及直隶文化的时空对话,从烟火保定谈及驴火美食的江湖传说,从智造保定谈及京津冀产业的新引擎。他说,通过文旅微短剧,可以将如此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剧情题材,从而打造看短剧、游保定、买特产、传文化的全链条消费。
对于如何用小故事讲述大地方,用线上流量转变为线下“留量”?朱子洋提出三个关键词:本地基因的解码、年轻化的转移、产业链的激活。
他说,一个好的故事必须根植一个地方的DNA,比如说若要通过微短剧讲述狼牙山五勇士的红色故事,可以让现代青年与英雄进行跨时空对话,实现从参观变成共情,这才是土地里长出来的好故事,打通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的共通点。同时,微短剧的传播需要从传统叙事转向破圈表达,用年轻化的语言重新构建地方叙事,让文化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他还依据成功实践案例,提出在微短剧中加入产业思维的建议,通过一部剧落地线下实体,从而可以实现文旅短剧的内容可持续、流量有积累、线下能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