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阜平县砂窝镇的山地间,一种带着“紫色魅力”的玉米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的农业格局。这种被称为“平价蓝莓”的花青素玉米,不仅凭借高营养价值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健康新选择,更通过规模化种植与深加工升级,实现了从“时令鲜品”到“四季供应”的跨越,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砂窝镇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地绵延间藏着发展特色农业的天然优势——充足的光热资源与较大的昼夜温差,为花青素玉米积累营养成分提供了有利条件。砂窝镇深挖潜力,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将花青素玉米列为特色小杂粮种植的重点项目。通过党员带头复垦撂荒地、整合零散地块,让分散的农田变身连片产业基地,推行统一选种、统一销售模式,严把质量关,种植规模200余亩,覆盖6个行政村,“小玉米”真正撑起了“大产业”。
砂窝镇让新鲜玉米“跨季节”的秘诀,关键在“锁鲜”。让玉米价值“翻倍”的核心在“深加工”。从田间采摘的新鲜玉米,严格遵循“三小时锁鲜标准”:采摘当天经专用冷链车转运至加工厂,1小时内完成分拣、清洗并保留外皮和玉米须以锁住营养,2小时内进入高压蒸锅隔水蒸熟,3小时内完成分装或进入下一步加工。这套流程如同给玉米“按下保鲜暂停键”,最大限度保留了花青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清甜口感。
在此基础上,砂窝镇通过多元深加工工艺拓展品类,结合“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让花青素玉米突破季节限制,全年都能端上百姓餐桌。
花青素玉米的“魅力”不止于美味。其富含的花青素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能助力人体抵御氧化损伤,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还有维生素B族、维生素E及钙、镁、铁等多种矿物质,成为老少皆宜的“营养宝藏”,在早餐搭配、健身代餐、日常滋补等场景中都能发挥独特价值。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发展,从时令鲜货到四季供应,砂窝镇花青素玉米的蜕变,不仅是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更展现了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