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市场的反弹,A股股权融资有所回暖。数据显示,按发行日计算,今年前三季度股权融资规模合计1.067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约24%,逼近去年全年1.083万亿元的规模。数据显示,今年新股发行有所回暖,而增发依旧低迷,可转债、优先股规模则激增。
从各项融资来看,前三季度完成IPO融资1337亿元,完成增发4574亿元,配股134亿元,发行了优先股2350亿元,可转债1631亿元,可交换债64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去年IPO大幅回落后,今年新股发行有所回暖。随着科创板的推出,今年前三季度IPO家数为121家,已超出去年全年的103家;IPO融资规模也逼近去年全年的1375亿元。
自从2016年增发规模达1.8万亿元达到顶峰后,最近三年上市公司增发规模持续回落。相比IPO,今年上市公司增发依旧低迷。根据统计,前三季度增发规模合计4574亿元,同比下降约28%。
今年上半年,市场曾传出证监会相关部门正就再融资政策改革征求意见。虽然目前来看距离真正落地尚需时日,但有一旦改革涉及恢复锁价发行、新增股东是否受减持新规限制等市场关注的核心内容,其松绑效应值得期待。
可转债无疑是今年股权融资的最大亮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共有75家完成可转债融资,超出去年全年的64家;融资规模1631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787亿元的2.1倍。由此不难看出,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热情。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银行业发行可转债860亿元,占总发行额度的五成,为可转债发行规模最大的行业。
此外,前三季度优先股发行规模也高达2350亿元,而去年全年仅150亿元,同比大增逾14倍。 “相对于增发和配股来说,可转债发行流程较短且更便利,因此上市公司热情较高,”北方一家券商投行高管表示,“由于目前增发受定价、减持新规等影响,这对机构参与定增的热情打击较大。如果后续修改相关规则,上市公司增发规模应该会有所回升。”
经济学家宋清辉预计,“未来新股发行将继续常态化,科创板发行有望继续增加;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将继续多元化,其中增发、可转债发行或是主要的方式,随着市场的回暖和政策的松动,再融资有望进一步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