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县农业农村局 全面解析玉米的大、小斑病
来源:互联网2025-09-16 11:24:25
大斑病又称煤纹病,小斑病又称斑点病。大斑病与小斑病是玉米上普遍发生的两种病害。发生轻时对产量影响不大,严重时则能使叶片全部枯死,造成大减产。我国自大面积推广杂交品种以来,大斑病与小斑病均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玉米的高产、稳产。
一、症状识别
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
1、大斑病
病斑大而少,呈梭形或长纺锤形,长5~20cm。发病初期为青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几天后很快沿叶脉向上下扩展成梭形大斑,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密生黑褐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小斑病
病斑小而多。发初病期于叶面上产生暗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长约1cm,一张叶上有几十个到上百个病斑。后期病斑常彼此连合,叶片干枯。潮湿情况下,病班表面密生灰黑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品种不同,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3种不同的病斑类型: ①黄褐色病坏死小斑,基本不扩大,周围具黄绿色晕圈,属高抗型病斑;②病斑呈椭圆形或长方形,黄褐色,具有明显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③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不受叶脉限制,灰色或黄褐色,一般无明显的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后两种病斑,遇高温、潮湿条件,其周围出现深绿色浸润区,并可迅速萎蔫枯死,称萎蔫病斑;有的病斑虽不产生深褐色浸润区,不表现萎蔫症状,但可联合成片,变黄枯死,称为坏死型病斑。萎蔫型和坏死型均属高度感染类型。
二、病原特征
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病菌无性阶段同属半知菌亚门的突脐孢属和离蠕孢属。大斑病病菌分生孢子梗从病部气孔伸出,暗褐色,单生或2~6根丛生,不分支,直立或稍有膝状弯曲,多数3~5隔膜。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弯处,孢子梭形,褐色,具2~8个分隔,直或向一方稍弯曲。小斑病菌分生孢子梗从病部气孔伸出,褐色,单丛或2~3根丛生,直立或膝状弯曲,具6~8个隔膜。分生孢子褐色,近圆筒形,多向一方弯曲,具3~10个隔膜。子囊壳黑色,近球形。
三、发病规律
两种病菌都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体越冬,故病残体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株上长出的分生孢子主要靠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玉米的不同品种对大斑病和小斑病的抗病力有显著差异。一般本地品种比引进品种抗病,当地培养的自交系比引进的自交系抗病,白粒型比黄粒型抗病。
高温、多温,时晴时雨是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最适合的发病条件。大斑病在26~30度的多温条件下易发生,而小斑病则在28~32度多湿条件下易发生。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侵入后只要2~4天即完成一次侵染过程,出现症状。
四、综合防治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综合防治采用以种植抗性品种为主,结合适期播种、消灭菌源、加强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的措施。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农业措施
(1)选用抗病杂交种。
(2)实行间作套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科学管水。
(3)施足基肥,适时分期追肥,以促使植物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
(4)生长期及时去除病叶,收获后清除田间的病株和落叶,及时翻耕,以减少来年病原菌。
2、化学防治

玉米抽雄灌浆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选用代森锌、丙环·嘧菌酯、吡唑嘧菌酯等药剂,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2~3次。

[ 保府都市网编辑:ms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