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玉米穗粒腐病,玉米赤霉病。一般年份发病率5%~10%,严重的可达50%。发病以后不仅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而且病菌还会产生毒素,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给农牧业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一、发病原因及症状
引起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多达40余种,常见的有禾谷镰孢菌、青霉菌、曲霉菌、拟轮枝菌和木霉菌等真菌;以及欧文氏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细菌。
在玉米生长后期主要由镰孢菌中的拟轮枝镰孢菌和青霉菌中的草酸青霉菌引发,在贮藏期主要由拟轮枝镰孢菌和哈茨木霉菌引发。
不同病原菌引起的玉米穗腐病症状不同。拟轮枝镰孢菌多侵染果穗顶部或虫孔附近,籽粒变为灰黑色,表面覆盖白色或紫色霉层;草酸青霉菌大多在虫孔附近侵染,籽粒表面覆盖灰色或灰绿色霉层,发病严重者籽粒松动,易脱落;木霉菌多引起整个果穗腐烂,病原菌侵染籽粒后继续侵染穗轴,导致籽粒和穗轴腐烂,并在籽粒表面和穗轴形成绿色霉层。
二、发生规律及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和贮藏期,高温高湿环境下有利于穗腐病的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桃蛀螟、玉米螟、棉铃虫等咬食果穗造成伤口,病原菌通过伤口侵染果穗加重玉米穗腐病发生;在玉米成熟期降水量偏多也可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在贮藏期,高温高湿贮藏环境有利于穗腐病的发生。不当的田间栽培管理也加大了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几率,比如种植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透风通光差;选购种植穗腐病抗性差的品种;玉米生长后期进行田间农事操作时对玉米造成机械损伤;压积温或跨积温种植导致玉米熟期太晚,脱水慢,籽粒含水量过大。
三、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穗腐病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1.农业防治。适时播种,错过病害发生期;合理密植,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适时追肥,提高植株对病原菌的抗性;收获后及时晾晒,降低籽粒含水量;进行深耕,清除杂草和病株残体,破坏病原菌生存环境。
2.种植抗穗腐病的品种。
3.加强化学防治。在玉米吐丝期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35%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18.7%丙环唑·嘧菌酯或240克/升噻呋酰胺等杀菌剂,可有效防治玉米穗腐病。喷施杀菌剂同时复配杀虫剂,如吐丝后期喷施50%氯虫苯甲酰胺,或4.3%氯虫苯甲酰胺与1.7%阿维菌素混喷,可提高防效。
4.适时收获,妥善保管
适时收获,避免雨后滞留田间。储藏时尽量保证通风防潮;棒收区有条件的也可以将发生穗腐病的果穗与正常果穗分开,避免储藏时发生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