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大沙河畔绿树成荫,阜平县王林口镇阜东新区内,居民楼整齐林立,艳阳下遮出片片阴凉。村民三两围坐,闲话家常,祥和安宁。
这片宁静的土地,是87年前东、西庄战斗发生的地方,每一寸都曾浸染过血与火的印记。
1938年9月底,太行山区秋风凛冽,4万余日军围攻晋察冀腹地阜平、五台,妄图消灭晋察冀军区部队,一举摧毁边区根据地,动摇中国人民抗日信心,这是晋察冀军区成立以来面临的第一次严峻考验。
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急令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率一团、三团火速驰援阜平,会同三分区部队在阜平县城东部屏障东、西庄一带阻击进犯之敌。
战士们日夜兼程,从正在执行任务的平西妙峰山经走马驿、倒马关向阜平疾驰。当队伍终于抵达东、西庄时,眼前景象令人心焦:党、政、军机关正艰难突围转移。敌寇4000余人的步骑炮混合部队,已自曲阳汹汹压至王快镇,距此地仅几十里之遥。
战场地形逼仄,大沙河因秋汛水深汹涌。杨成武深思熟虑,将阻击主力布于北面秃山,仅留三团一营扼守正面狭窄要道。一团主力隐伏北山,只待截击;三分区部队则疾驰东翼,断敌后路。
10月3日,日军一场试探性进攻被打退,拉开了战斗的序幕。4日,晨曦微露,千余日军骑兵在飞机、重炮、坦克的轰鸣中猛扑阜平。其中800余敌人直冲东、西庄。炮火撕裂晨光,房屋在烟尘中坍塌,阵地陷入一片火海。
当敌人在机枪掩护下踏过河滩时,一团二营战士如猛虎跃出,手榴弹如冰雹砸下。三团主力同时杀出,刹那间,公路上,田野里,草丛中,刺刀的撞击声与敌人的哀嚎声响彻云霄。
日军释放的毒气黄烟弥漫山头,战士们口捂湿布,呛咳着再次发起冲锋;三团团长纪亭榭把给各营的命令匆匆写在烟盒纸上塞给政委,自己挥枪率队直冲敌阵,一气追出数里,歼敌众多……
东、西庄一带的土地被鲜血反复浸透,阵地上枪炮打出的松土足有半尺深。这场战斗,敌我拉锯搏杀整整三日,敌人不断增兵,总数达7000余人。我方以400余人伤亡、700余人中毒的代价歼灭日军1300余人。
最终,筋疲力尽的敌人只得到一座空城——晋察冀军区机关早已安全转移,徒留满墙抗日标语无声嘲讽。10月25日,阜平城终被我军胜利收复。
硝烟散尽80余载,站在东、西庄战斗旧战场,当年毒烟漫过的山头松柏苍翠,当年被掠夺的村庄建起高楼和厂房,当年八路军战士们用生命坚守的山谷间,一片崭新图景磅礴展开。
俯瞰阜平经济开发区,东、西庄村村民们安居的阜东新区旁,三大产业园恰如当年布阵,在21.1平方公里“战场”续写发展传奇。
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中,特变电工、新盛美等企业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产线火热在建,昔日的战火焦土,如今照耀着科技之光;
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内,百姓筹粮支前的小径已化为大道,河北国煦预制菜、醇油坊营养油、阜平硒鸽肉鸽产品等不断下线,曾经“最后一碗米”,如今已有了富民产业链;
绿色建材产业园里,八路军激战过的槐树庄、王林口土地上,机械设备运转轰鸣,石材与装配式建材从这里出发,运往四方。
开发区安德纺织车间内,缝纫机声中,西庄村民牛玉和的笑容幸福满满,手指翻飞间,每月四五千元收入稳稳落袋:“我在这里工作三四年了,老公和二闺女也都在园区上班,走路5分钟就到!”
守好家园,在先烈用热血捍卫的土地上安居乐业——这质朴的圆满,正是当年乡亲们最深切的期盼。“我们正在打造一条美食街,看,就在那边的阜平县职教中心附近。”大沙河岸旁,西庄村党支部书记何春雷望着远方,盘算着村里的发展,“规划90个摊位,主要展示销售我们阜平的农副产品和当地特产美食。打造夜经济嘛,我们也想跟上脚步,让老百姓钱包更鼓,日子更好!”
山河已无恙,灯火满故园。这片血火淬炼的土地上,奋斗从未止息,幸福正抽枝散叶——这,便是对英灵最深沉的告慰,对历史最铿锵的回响。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
保定日报记者 陆征 见习记者 段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