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区:精准发力 加快构建沿海绿色增长极
来源:河北日报2019-09-26 08:34:47

渤海新区加快构建沿海绿色增长极

渤海新区绿色港口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这是黄骅港港口一角。

渤海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发展呈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质量的良好势头。这是河北敬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管理人员正在检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

作为沿海传统重化工业区,近年来,渤海新区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敢于直面问题精准发力,全力推动“传统重化工业区”向“沿海绿色增长极”转变,成功走出了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为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加快转型升级中汇聚绿色发展新动能

作为传统重化工业区的渤海新区,曾一度为建区时间短、指标存量少、上项目受限所困扰,要发展,还是要生态,甚至成为一些干部的“两难”抉择。在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他们认识到,只有跳出传统资源依赖路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扩大绿色有效投资,不依赖总量指标上项目。渤海新区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严格“六个更加注重”和“六个坚决不上”,即做到更加注重创新、绿色、质量、效益、规划、开放,坚决不上不符合新发展理念、不符合环保要求、不符合规划要求、不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集约发展要求的项目。

集聚绿色临港产业,高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和产业塑造。渤海新区从产业结构总体偏重的实际出发,深入实施3年系列计划,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绿色石化和高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绿色产业集群,产业发展呈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质量的良好势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8%,规上工业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7.4%。去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8%,绿色石化产业增加值对全区GDP的贡献率达到40%。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6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20强”,跻身千亿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成为全省晋位最快的国家级开发区。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五年内渤海新区将形成绿色石化、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港口物流、文化旅游、冶金装备等六大千亿元级绿色产业集群。

打造绿色循环体系,大力度构建节能减排降耗全链条闭环。渤海新区坚持把循环利用作为节能减排降耗最有效的方法,依托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平台,积极构建企业内部微循环、企业之间小循环、园区之间中循环、整个区域大循环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集中建设了30多公里的综合管廊,初步形成了从石炼化到新材料、从海水淡化到浓盐水综合利用等八大循环产业链。其中,海水淡化循环产业链汇聚了阿可凌、巴安水务等一大批海水淡化项目,最终产能将达到35万吨,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目前,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链关联度已达到89%,被省发改委评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典型模式。近3年,渤海新区二氧化硫、氨氮、COD排放量年均削减19%、27%和37%,削减总量分别是“十二五”时期总和的1.7倍、2.9倍和3.6倍。

在坚持标本兼治中探索绿色发展新举措

为破解“经常治理反复反弹”难题,该区坚决摒弃就治理抓治理的固有思维,紧密结合沿海开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以治理促规范、以规范促提升的新路。

坚持科学治理,提升技术含量。首先,抓试点开辟精管严控新路径。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展“一厂一管”精准治污试点,实现了企业污水独立排放、实时监测、及时预警、远程管控,得到渤海环境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的充分肯定。其次,开展无气味厂区、无气味园区创建。投资5800万元在国家级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有毒有害恶臭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对138种特征因子进行全天候覆盖、可溯源监测。再次,积极推进企业超低排放。中铁公司投资11.33亿元,严格按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进行了综合改造。正元化肥项目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脱硫脱硝再提升技术改造。华润电厂、国华沧东电厂等重点企业全部进行了工艺再造和结构优化,实现了超低排放。

坚持系统治理,狠抓陆海统筹。渤海新区突出绿色港口建设、陆源集中整治、入海河流治理,下大力提升近岸海域水环境。该区瞄准生态绿色大港目标,加快推动黄骅港向现代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转型,有序关停了河口港区全部小煤炭和小散货码头,建成了东渡专业旅游码头;大力开展“船用岸电”试点,严格“汽运煤”禁令,加快“公转铁”步伐;总投资6亿元的皮带机管廊项目一期投用,每年减少污染物排放2万吨以上;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新发明的煤炭港区翻车机底层洒水抑尘技术荣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投资4000万元建成的世界规模最大筒仓群,比露天堆场减少粉尘排放97%以上;突出“清(清淤)、蓄(蓄水)、治(治污)、提(提升生态环境)、建(建设沿海景观)”五字方针,扎实启动廖家洼、石碑河等“七河一堤”生态改造提升工程,坚决关停取缔沿线“散乱污”企业,强力推进入海口围海养殖、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等专项行动,彻底解决了“黑臭水”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多部门联合巡查。针对项目工地多、渣土倒运多、道路飘洒多、运输扬尘多的实际,在加强全天候、多部门联合巡查的同时,渤海新区把项目用地填补方和项目工地取用土紧密结合起来,精准核算新开工项目取填土方量,严格做到“总量平衡、超量严控”,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渣土的反复倒运,全区减少渣土倒运总量30%以上。针对露天堆场遍地开花、大风一起扬尘漫天的问题,从2015年开始,持续开展非法堆场料场整治行动,迅速跟进沿路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集中整治等攻坚行动,露天非法堆场料场全部“清零”。在此基础上整改提升现有物流项目,严格管控新上物流项目,确保项目按产业规划,集约式布局,做到所有物料全部按环保要求全封闭入仓存放。

坚持规范治理,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工地管理的“368”规范。要求全区所有建筑施工工地必须做到“3块信息公示牌”齐备,即项目效果图、规划公示图、工程进度及责任分工图齐备。达到扬尘治理“6个百分百”标准,即施工工地高标准围挡100%、物料苫盖100%、出入车辆冲洗100%、现场地面硬化100%、湿法作业100%、渣土车封闭运输100%。确保“8个不能发生”,即不能发生未批先建、拖延工期、非法转包、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拖欠农民工工资、项目资金不规范使用、违法违纪问题。通过大力度综合规范治理,确保了各项环保措施落地落实。近年来,渤海新区空气质量连续领跑沧州全市,今年1至8月份,渤海新区二级良以上达标天数为153天,比2018年同期增加17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10,比2018年同期下降6.6%。PM2.5平均浓度为43ug/m3,比2018年同期下降12.2%。

[ 保府都市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