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文化遗址再现河北正定千年前市井生活
来源:燕赵都市报2019-04-15 09:29:29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密布水井遗迹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出土的文物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多个连续文化层叠压

微风拂面,古城正定在春天的绿柳和繁花中显得生机勃勃。经过南城门,绕过阳和楼,呈现在眼前的是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让我们跟随考古人员的脚步探寻正定千年历史印记。

绿化广场变身文化遗址

正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开元寺为正定八大寺之一,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推进古城保护的过程中,正定迁走了开元寺南侧的大量居民,拟将此地改建为绿化广场。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受邀而来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考古勘察时,却为今人揭开了一个大宝藏,这便是开元寺南广场遗址。

自2016年开始发掘至今,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丰硕,首次发现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已经出土可复原文物5000余件,为研究晚唐至明清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材料。

还原千年前的美丽池沼

站在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的发掘现场,各探方壁上的白色地层标线和探方内城墙、灰坑、水井、房址等遗迹,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厚重气息。

“考古就是要从发现的遗迹中探寻根脉。”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队的领队陈伟说。

在遗址北侧,也就是开元寺现址南侧,陈伟指着一处发掘出的遗迹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池沼的遗迹,一直延伸到开元寺现今的池塘之下。从它所处的位置推测,唐代开元寺寺内应该有一个比较大的池沼,涵盖了现今寺内的池塘,但比现在要大得多。”

在古代,寺庙之中的池沼不仅起着美化的作用,还兼有排涝、储水、防火以及放生的功能。可以想象,当年这个大池沼碧波荡漾,池内还有很多美丽的水生植物,也是开元寺的一处胜景。

在遗址中还清理出了墙基遗迹,由此推测开元寺的南界自唐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向北退缩的过程。

密布的水井遗迹引人关注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最引人注目的发掘成果,便是首次发现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据介绍,这是人类生活堆积形成的。

发掘现场南侧的一处遗迹,地面有三组佛龛,龛壁有彩绘,龛内出土造像残块,是一处金代庙宇遗址。而最让人感觉奇特的是,这处遗迹下面还叠压着一座宋代的大房子,其体量很大,应该是殿堂遗迹。考古专家推测,此处本在宋代建有庙宇,但后来遭到破坏,金代又在此处重建,两座房址为有沿袭关系的民间庙宇。

此外,发掘现场还出土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建筑构件,包括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筒瓦、板瓦以及龙形建筑构件等,其中的莲花纹瓦当与龙形建筑构件体量庞大,应当是用于大型庙宇之上。

遗址上密布的水井遗迹也颇引人关注。这些井有的看起来简陋,用大小不一的砖块砌成;也有的保存完好,井口雕刻花纹,看起来很精美。据考古队员张云清介绍,目前已经发掘出12口井的遗迹,分属不同时期。多个年代的水井在这里集中出现,说明一直以来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周边就存在密集的居民区。

一家金代店铺的前世今生

唐代施行里坊制度,民居、商业区和城墙都分布在不同区域,北宋时期,正定子城的城墙防御体系遭到破坏,失去了防御作用,与此同时里坊制度在这里也已经崩坏,这让大量居民涌入原来由特殊人群居住的子城,不断兴建民房,侵占城墙,直至把城墙掩埋到了地底,形成了居民区。

金代的正定城内,有一位正定人经营着一间售卖瓷器的店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打乱了他的生活。在熊熊的火势下,店铺轰然倒塌,里面的商品来不及往外抢救,都埋到了废墟之下,损失惨重。

这位店主肯定不会想到,800多年后的今天,考古队员的发掘,让这些历经劫难的商品又一次重见天日。不仅如此,经过文物修复师段志永的巧手,130多件瓷器再次光彩照人地摆放在陈列架上。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队的工作室里陈列着这130多件文物,它们经过整理、修复,每一个都以完整的造型干净整洁地立在陈列架上,瓷器上的青釉甚至还莹莹泛光。这些文物中,大部分都是日用品,有碗、盏、熏炉,还有玩具。那件玩具是一个抱鼓的娃娃形象,人物表情憨态可掬,头发丝也清晰可见,十分惹人喜爱。

工作室里还有一组医疗用具,有陶臼、陶壶、瓷盒、脉枕等,据推断,出土这组文物的房屋应为宋代的行医房。

其实,与已经出土的5000多件可复原文物相比,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陈伟告诉记者,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出土的众多瓷器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尽管绝大多数为民窑瓷器,但其中仍不乏精品。这些瓷器装饰技法或简约,或繁复,或质朴,或华丽。透过这些精美的器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多元化的审美观念。

[ 保府都市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