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降低产业层面重叠度、避免产业结构同质化,深化各市域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移动办事……
今年两会上,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河北省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侯佩莹委员:编制招商地图 避免产业结构同质化
“受行政区划、财税体制和政府考核机制的影响,河北各个地区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各守一摊’‘小而全’的现象,经济自成体系,尚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侯佩莹委员表示,各区域有时欠缺对本地区优势和实际的切实把握,有盲目跟风发展倾向,区域产业同构现象比较明显,没有形成彼此紧密互联互补的产业链条。
针对这些问题,侯佩莹委员建议,河北省应加强对现有产业及区域规划排摸,降低产业在国家及省级经济开发区层面重叠度,避免各园区产业方向、产业结构同质化。同时,相关部门要对主导产业进行深度分析,从“产业集群”角度编制招商地图,即从“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做到“一个产业、一套产业集群招商地图、一张产业集群工作计划”。
李艳霞委员:调整社会融资规模结构 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根据人民银行2018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我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7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从数字上看,贷款增量和增速都不低,但为什么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还是感觉融资贵、融资难呢?”李艳霞委员解释道,这主要是由于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性失调造成的,信贷资金大量流入央企、国企,或者在金融同业体外循环、“脱实向虚”,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却因企业评级较低、缺乏抵质押物等风险缓释措施得不到金融之水的浇灌。
李艳霞建议说,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发展。如:定向降低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准备金率;引导和激励中小银行布设分支机构、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利用民营资本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血液”;配合“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在设立、高管任职、行政审批、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的制度、流程、政策。同时,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不同的实体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清理规范中间环节,增加直接融资比重。
郭亚宁委员:建立企业纠纷解决机制 加快推动移动办事
“目前,河北省营商环境中的硬件环境,包括公路、铁路、电力、贸易投资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基本上达到了吸引留住企业的条件;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也已经初步建成,具备了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河北政协委员郭亚宁表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过程,需要用心去抓细枝末节。
郭亚宁建议说,要及时修改不适合现在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建立多元的企业纠纷解决机制,降低企业纠纷解决成本。同时,要加快推进移动办事,推动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远程办”,同时做到“一证通办”,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便利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