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音乐是老百姓用日子酿出来的歌谣,是田间地头的呼吸,是锅碗瓢盆的节奏。”4月9日,在保定举办的中国乡村音乐主题沙龙上,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李昌明用诗意的语言诠释乡村音乐的本质。
李昌明认为,保定乡村文化是一座“富矿”:“这里有国家级非遗保定老调、清苑哈哈腔,市级非遗涿州诗赋弦,还有传承数百年的雄县古乐。这些传统音乐形式就像根系,深深扎在华北平原的沃土中。”
2024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保定市共同举办中国·保定乡村音乐大会。借由这场盛会,保定与“乡村音乐”建立了“强链接”和“亲密互动”。回忆起来,李昌明对“康养篇”中河北梆子《辕门斩子》选段记忆犹新:“只有在这片土地,高亢激昂与婉转悠扬才能如此浑然天成!”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保定的山水、人文、美食,都是最鲜活的创作素材。”李昌明说,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在太行山上》广泛传唱,电影《地道战》以清苑冉庄为原型,保定籍艺术家阎肃创作的《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作品,字里行间都透着北方大地的雄浑与豪迈,是乡村文化为文艺作品赋予了精神底色。
数字化时代,当大数据只需十几秒就能生成一首定制化歌曲,音乐创作过程正在被重塑。
“善用科技是对传统文化的转译与创新。”李昌明认为,当代乡村音乐需要回应时代的命题,但无论是劳动号子的传统吟唱,还是旧曲新编的创意表达,其核心始终离不开生活。在他看来,中国·保定乡村音乐大会的价值在于 “让音乐回归土地”。
在平衡传统和创新方面,李昌明思路开阔:“想象一下,在清西陵的神道上弹奏古筝,在白洋淀的芦苇荡里录制渔歌,甚至把河北梆子的唱段与电子音乐混搭。这种‘破界’不是猎奇,而是对地域文化的重新激活,是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眼下,2025第二届中国乡村音乐大会录制在即,李昌明期待更多乡村振兴的故事通过音乐呈现:“当每首歌曲都扎根土地,每段旋律都饱含深情,乡村音乐必将成为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