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10位热心人士义务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
来源:燕赵都市报2018-12-01 10:23:55

在古城保定,有这么10个人,因为热衷公益事业而聚在一起,成立了爱心捐助小组。12年来,他们投身公益事业,坚持在做一件事: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资助学,至今已帮助500多名家境贫困又品学兼优的孩子实现了求学的梦想。如今,那些被资助过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在部队当了连长,有的创业开了公司,还有的在北京工作已成家立业……

1 为了有意义的事而聚在一起

11月29日下午,午后温暖的阳光驱散了寒风中夹带的丝丝寒意,记者来到保定市李庄街臻工府门前,一个身影已经在此等候。高大的身材,爽朗的笑声,这位40岁出头的男子就是爱心捐助小组的发起人和组长沈彬。

2006年8月初,沈彬听说易县有很多贫困学生。在朋友的指引下,他来到位于易县山区的紫荆关中心小学:当时这里还是一所中学,学生们穿着破旧,开水就着馒头、咸菜就是一顿午饭。随后,沈彬来到一位学生的家里,破旧的茅屋不蔽风雨,窗户都是用纸糊的……看到这些,平日里坚强的沈彬眼眶湿润了。

从易县回来没几天,8月8日,沈彬召集了9位朋友聚会,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做生意的小老板,有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也有在企业上班的打工族,大部分人之前彼此并不认识。但是他们身上有一些相似之处,那就是平时乐于助人,并且热衷公益事业。在这次聚会上,这10个志同道合的人,在沈彬的牵头下成立了爱心捐助小组,决定对贫困山区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捐资助学,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就是想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就聚到了一起。”沈彬告诉记者。

2 捐助的是爱心收获的是感动

从2006年8月爱心捐助小组成立,小组成员每学期都会在当时还是中学的紫荆关中心小学选出1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定期去看望他们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会给每个孩子送去每学期600元的生活费。如果被捐助的孩子最后考上了大学,小组还会承担其大学的全部学费。

后来,小组爱心捐助的范围扩大到涞水县镇厂中学和涞源县银坊中学。直至今日,12年来,小组捐助过的贫困学生已达500多人。

坐在沈彬旁边的小组副组长胡志峰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在捐资助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收获了很多感动。“我还记得捐助的第一个孩子,她叫李旭,当时是易县紫荆关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她的父亲早逝,母亲不堪重负离开了她,只剩年迈的爷爷奶奶与她相依为命。我们走进她家里,看到的是家徒四壁的凄凉。李旭的奶奶患有关节炎,但是没钱医治,一家人只能靠种菜卖菜维持生活。老人佝偻着身子握着我们的手不住地说着感谢,她质朴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们走的时候,李旭把自家种的冬瓜和土豆装了好几袋子让我们拿着,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她家当时仅剩的全部蔬菜,当时小组几个人眼泪瞬间就流下来了。”

小组成员宏路叹了口气,感慨地说:“还有一个孩子,父亲意外身故,母亲双目失明,孤儿寡母住在紫荆关十八盘附近的一处山腰上。2008年春节前的一天,我们去看望他们娘儿俩。母亲因为双目失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平时都是那孩子照顾她。每天他都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往返家和学校,一个人种菜、砍柴、做饭,照顾母亲。这些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的画面,此刻就出现在眼前,孩子的坚强和懂事,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动容,也更坚定了我们要帮助这些孩子的决心。”

3 让爱心和梦想延续

霍世平是小组曾经捐助过的一名学生。小组成员胡国惠还保留着霍世平2007年寄给小组成员的信。信中,霍世平这样写道:“今年我的哥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但他的学费几乎全是贷款。他是个要强的人,所以有什么也不和家里说,总是自己承担,而他心里的苦家里人谁不知道?我本来也可以去县城上中学,可为了哥哥,为了节省开支,我没有去。但是我多么希望读书,将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谢谢你们能让我继续读书,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胡国惠自豪地对记者说:“这孩子当年的承诺实现了,他现在在部队当连长。我们曾经帮助过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南开大学,有的自己创业开了公司,还有的在国企、央企工作,他们都是我们的骄傲。”

“令我们欣慰的是,当年我们捐助过的孩子,现在也在把这份爱心延续下去。比如霍世平,他现在就投身公益,在捐资助学。还有很多像霍世平这样我们曾帮助过的孩子,现在已经成家立业,他们除了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也开始从事公益事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就是把这份爱心延续下去,把想读书的孩子的梦想延续下去。”沈彬笑着告诉记者。

记者电话联系了紫荆关中心小学的校长赵文军,他告诉记者,如果当时没有爱心捐助小组的帮助,现在那些“有出息”的孩子都会早早地辍学,人生轨迹可能会与现在完全不同。

4 “我们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据统计,这12年来,爱心捐助小组已经累计捐资助学100余万元,这些钱全部都是小组成员自己筹集的。2015年4月,爱心捐助小组获得了共青团河北省委和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授予的“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光荣称号。

在捐资助学的道路上,小组也遭到过很多质疑。有人说小组只是作秀,也有人说小组这么做是为了出名。对此,小组成员王勇笑着说:“质疑的声音一开始有很多,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不去理会,一年、两年、三年……十二年,慢慢地那些质疑的声音就没有了,因为没有人会为了作秀而坚持这么多年。”

对于为何能坚持这么多年去捐资助学,坐在记者面前的几位小组成员相视而笑,没有回答。沈彬也笑了笑,语气坚定地对记者说:“我1992年参军入伍,1993年还在新兵连时就入了党。我认为在自己生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应该承担起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捐资助学,我和小组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我们小组的力量毕竟是弱小的,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唤起社会上更多爱心人士对贫困学生的关注,让正能量和爱心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参与到捐资助学中来,让每一个渴求知识的贫困学生可以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 保府都市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