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广大消费者及老年人朋友们:
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望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秉持人民至上、监管为民、服务群众的执法理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现向广大群众及经营主体作出如下提醒告诫:
一、警惕常见虚假宣传手段
1.警惕“药到病除”:当遇到宣传声称药品、保健品能“包治百病”“根治疑难杂症”“几天见效”,使用“特效”“第一”“国家级”等绝对化用语,或作出“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不实承诺,以此欺骗、诱导消费者,千万要保持警惕。任何药品、保健品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不可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宣传效果。
2.防范“温情营销”:不法分子利用电话推销、网络直播、电视购物等渠道,进行虚假、夸大宣传。往往是通过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和画面,让您在冲动之下购买产品。对上门推销、电话关怀、赠送礼品等“情感攻势”保持清醒,避免因情感依赖盲目购买来源不明、价格高昂的药品和保健品。不参与来源不明的“健康旅游”等活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或被诱导消费。
3.小心“免费陷阱”:以“送鸡蛋”“赠药”“免费试用”“发小礼品”“抽奖”“免费体验”“免费讲座”“免费旅游”等方式吸引您参加活动。在活动现场往往通过营造热烈气氛、夸大产品功效、雇人“现身说法”或制造抢购假象等手段,进行虚假讲解、演示,故意隐瞒产品真实信息,对老年人进行“洗脑”,诱导其购买产品,最终让您高价购买没有实际效果的产品。
4.谨防“话术诱导”:部分不法商家用“小额红包”吸引老年人进入私域直播间,在封闭场景中,通过“亲情牌”“专家人设”“限时优惠”等手段制造焦虑,甚至谎称产品可“根治慢性病”“替代药物”“延年益寿”等,务必提高警惕。
5.提防“专家义诊”:不法商家常邀请所谓“专家”“教授”“名医”“康复患者”等开展“养生讲座”“健康咨询”“患者分享会”等名义进行免费体检或义诊,利用老年人对“免费”的关注吸引其参与。不法商家名义上打着”免费““义诊”的旗号体检后,实则是推销产品,并通过所谓的“专家”“教授”夸大病情、恐吓等手段诱骗其购买无用且真假难辨的保健食品,需谨慎对待。
6.当心“权威证明”:部分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假借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功效背书,或含无法证实的“科学发现”“实验数据”等内容,以增强说服力,对此要保持警觉。
二、掌握防范要点
1.查资质,辨真伪:药品认准“国药准字”,医疗器械看清“注册号”或“备案号”,二者均可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保健食品认准“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官方网站查询产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坚决拒绝购买无批准文号的产品。
2.明用途,不混淆:药品用于预防、治疗疾病,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保健品仅能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药品,也不得宣称疗效,需明确二者区别。
3.选渠道,保安全:通过正规医院、药店或官方认证电商平台购买相关产品,拒绝从流动摊贩、会销场所及不明来源的网购链接处购买,确保消费安全。
5.理性看待健康需求::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要轻信过于神奇的宣传。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诊断,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保健。
6.拒绝冲动消费:面对各类促销活动和销售人员的推销,不要急于做决定。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商量,避免因一时冲动上当受骗。
三、学会依法维权
如果不幸遭遇老年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导致财产损失,请及时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1.购买时主动索取并妥善保存发票、收据、产品包装、说明书及宣传资料、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这些都可作为维权的重要凭证。
2.第一时间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或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映情况。
3.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通过合法途径追回损失,让不法商家受到应有的惩罚。
守护健康需要科学理性,希望老年朋友们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共同抑制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行为。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望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