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文物古籍脉动 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
来源:互联网2024-01-04 13:52:20

  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用文物古籍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引领观众了解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伟大成就。展览自去年8月1日以来,已累计接待各类团组近1300个、观众10万多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1500余件古籍和文物,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示中华文明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生动再现五千多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为观众铺展开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引导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副馆长 罗吉华:(展览)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也就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回答了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哪怕是历经千难万险而依然能始终凝聚不散,为什么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多年而生生不息。

  展览上,见证史前文化大交流的马家窑彩陶,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汉文、满文、蒙古文3种文字版本的《孟子》,记载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清代彝文古籍《西南彝志》等,文物和古籍交相辉映,共同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展现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脉络和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栗媛秋:展览中展了一个滇王之印,这个文物它和史记中的记载是能够互相印证的,实证了就是汉朝和古滇国之间的交往,还有汉朝中央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密切的交往交流的过程。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刘宇:我们尤其是关注文字方面的古籍,如何通过各民族的文物古籍来加深我们的文化认同,从而更加有形、有效、有感地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是我们今天来到这的目的。

  在展览“大团结”单元,一系列珍贵文物和资料,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和丰富实践。藏文、蒙古文、朝鲜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库尔班•吐鲁木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以及中央办公厅给他的回信等珍贵文物,既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各族人民中的广泛传播,也是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衷心热爱共产党的真实写照。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学生 冉芷菡:一件件文物古籍,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过去有着怎样灿烂的一个文化,以及今后应该怎样去传承和创造更加灿烂的文化,去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去促进各民族更好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

[ 保府都市网编辑:郑容 ]